close

轉動海水的生命(上)

文/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

錄自2005年9月15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20150925-1  

      終於完成風車與水車的試車,

 老鹽工們說,加油,我們做到了!

 

 

我們要做一部鹽田風車,還有一部鹽田水車!

可是明明都已經不曬鹽了,還要這些做什麼?

作為觀光吸引遊客?不是!作為浪漫懷舊的紀念品?也不是!

這是文建會委託我們協會進行鹽田揚滷設備的文化研究,以文字和紀錄片同步保存「風車與水車的製作技術」這種無形的產業文化資產;做好的風車與水車,將不會留在布袋,而是進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做為一種文物,以恆溫恆濕典藏起來,不是像三、四十年前,安置在鹹鹹濕濕的鹽田地裡,被風吹著、被人踩著。

將風車水車作為產業文化資產的歷史見證,雖然有一種特殊的榮耀,但這樣的理由無法滿足我們自己的期待。身為地方文化工作團隊,我們不斷思考:要如何讓這個計畫案與更多生活在這裡的人「發生關係」,進而對當下日常生活中的鹽業文化資產,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感覺、想像與幸福感。

說的再白一點,既然一開始就不是要為小鎮留下風車與水車,那乾脆就把「過程」當作一種「結果」,風生水起,轉動的不再是鹽田裡的海水,而是這裡人們心中那一池春水。

寸尺固定,差一點

事情當然不會如一開始所想像那麼簡單,風車良(蔡江壽)老師父說:沒有材料了,做不起來,年紀大了,不想做。最後打動老師父的關鍵,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拜訪的誠心,是我們陪著他奔波嘉義巿各大製材廠到處去找龍眼木,是新厝仔兩位老鹽工(蔡山龍與蕭榮祥)熱心捐出放在家裡數十年的水車身與龍骨,是過溝錦成鐵工廠早已退休的老闆王真鐶,珍惜當年與老師父合作的緣分,親自義氣相助,光是把所有零件與材料打點妥當,我們就深深感受到,過程真的比結果還重要。

不過,當老師父開始動手,我們知道,再大的問題也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老師父總有一種隨機應變的特質,手邊有什麼工具、什麼材料,都能變出奇特的效果,他說,凡事總有個寸尺,差一點沒關係,調整一下就好了,這種保持彈性但不離原則的工作態度,應該是來自他在鹽田裡維修風車水車數十年經驗所累積的智慧。

 

 20150925-2  

▲風車良是台灣僅存會製作風車水車的老鹽工。

 

充滿氣魄與行動力的謝鹽祭

按照計畫,我們得實際到鹽田裡安裝、測試風車與水車,老鹽工麗泉伯說:就安裝在我們龍江社區,我負責找人做工,一切沒問題,最好是再辦個活動,整理兩格結晶池、弄一點鹽來,讓人家可以下鹽田玩。呵,真是氣魄啊!

按照計畫,我們還想讓鹽工以類以迎神的方式,將風車與水車先在社區裡繞一圈,引起注意,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活動,帶給鹽工一種驕傲與光榮感。老鹽工新希伯說:乾脆配合嘉應廟每年農曆五月三日的繞境,我們來拉風車水車作陣頭,放心,我明天就去跟廟方溝通。呵,真是有行動力!

沒有錯,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希望透過這一系列擴大參與的「謝鹽祭」活動,讓無法參與風車水車製作過程的鄉親,也能一起重新感受到當年在鹽田裡迎風汲水、費力踩踏的情景,既然是以「謝鹽祭」為名,這就不只是感傷懷舊,而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情,期盼這個過程讓所有意外參與的人會心一笑,感受產業文化資產的新生命與魅力。

2015092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