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袋的傳統信仰(下)

文/蔡崇程

 錄自2003年5月15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20151106-1.jpg  

在台灣,聚落的發展史和廟宇的興建沿革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先民懷著憧憬,欲渡過重重艱險的黑水溝,踏上未曾走過的土地,為了保身安命,心靈上有個寄託,先民至家鄉的廟宇討了一個香火袋,隨身繫上,祈求神明保佑一路平安抵達台灣。在台灣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環境,先民胼手胝足,篳路藍縷,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園,而小小的香火袋便是心靈上的唯一寄託與意志力的支柱。在台灣稍有基礎,可以安身立命之後,為求慎終追遠,以盡為人子孫之孝道,先民又險涉黑水溝回到祖居地,搬請祖先公媽神主牌位,且抄錄族譜一份,帶回台灣奉祀;甚且有呼朋引伴,一起前來台灣打拼者。

當聚落人煙漸盛,先民在行有餘力之時,及倡議依祖居地習俗建廟奉祀家鄉之神明,雖名為建廟,但草創時期,一切仍陋簡。至於神像來源出處有二,其一為返祖居地,奉請家鄉廟宇之神明來台奉祀,但因需渡過黑水溝,再加上往返舟師勞頓,事實上,真正返回祖居地奉請家鄉神明金身來台者並不多。其二為就近找一座與家鄉奉祀相同的神明,且香火較鼎盛,或規模較宏大,或興建年代較久遠的廟宇,奉請神明金身來本聚落新建廟宇奉祀,而其香火仍源自祖居地廟宇。這也是台灣部分廟宇神像來源的過程,也就是香火源自唐山祖居地廟宇,而神像卻來自台灣本地廟宇,所以,吾人可常見到雖是不同廟宇,但神像雕工手法卻極類似。

另外有些廟宇自稱先民來台時,即以奉請神明金身隨船庇佑來台,其實這種情形並不多見,蓋因明清二代,先民雖聞台灣之名,但卻不知台灣之實,即使人云亦云台灣如何如何,心中始終忐忑不安,踏上一塊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土地,是否能安身立命,從此無後顧之憂而常住久安,任何人都無保握,因此鮮少有首次赴台即奉請神明金身來台者。而應以前述第二種為最常見。

至於非奉祀祖居地廟宇神明的聚落,大多有一段因緣際遇的經過,如奉祀生前有功人員,如鄭成功等;如常至外地規模較宏大或者香火較鼎盛廟宇參拜祈神,因有感神威或因交通不便或其他原因,索性自己蓋廟奉祀,然後再每年前往刈香;如外地廟宇神明遶境至此地,神威顯赫,濟世救民,庄民因感念而建廟奉祀;如撿拾到從海上飄來的神像,或在溪邊撿拾到神像,而建廟奉祀;或神明自身用各種不同方式來本聚落,願為本庄境主護土佑民,庄民因而建廟奉祀。

較有規模之聚落,其廟宇大多有興建沿革之記載,內容有本庄先民來自唐山何地,何時來台,本庄開發大致過程,及建廟籌備經過。內容或許稍許不完整或錯誤,但也多少提供了研究台灣地方開發史中不可多得的史料。

布袋的傳統信仰原應包含宗祠式廟宇信仰:如嘉應廟九龍三公(由蔡姓、蘇姓、黃姓族人奉祀)、岑兜武聖殿蕭府大帝(由蕭姓族人奉祀)、白沙永安宮張公爺(由周姓族人奉祀);王爺信仰:如過溝建德宮李府千歲;媽祖信仰:如虎尾寮太聖宮天上聖母;佛教信仰:如內田金華山堂觀世音菩薩。除了佛教之外,其餘皆在強勢王爺信仰的影響之下,變成了王爺信仰的奉祀儀式,也因此,原本吃素的蕭府大帝,蕭姓族人卻拿雞鴨魚肉來祭拜。而布袋和新塭舉行建醮祈安大典,嘉應廟也同樣依王爺信仰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仰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信何神?仰何神?只要是勸人向善、忠孝節義、護境庇民的正神,信之、仰之又何妨。傳統信仰以今日科學眼光而言,不可諱言的其中或許有稍許迷信、盲從,甚至被人操縱以愚民,但祂終究是一個維繫聚落庄民心靈,及製肘內外在行為的無形偉大力量。如何發揮這種力量以正社會不良風俗,以助社區繁榮,及發展成具有地方信仰文化的特色,該是吾輩應深思的。

 20151106-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袋嘴文化月刊 的頭像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