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蛤傳奇 郭岑寮

文/蕭中黃

 錄自2001年1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岑」字依據《說文解字》解釋乃山小而高者,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含浙江、福建、廣東)屬谷灣地形,地質多花崗岩,質地堅硬,風化不易,常形成坡度高陡小山,福建海邊這種景觀尤為普遍。

本鎮現有住民大都為福建先民後裔,轄區內岑兜(位於岑海里)與郭岑寮(即新岑里)二地命名皆與大陸地名有關。

本鎮新岑里又稱郭岑寮。「郭岑寮」一辭由來,肇因清朝嘉慶年間最早落居本地之先民以郭姓人數為多,其次為楊姓先民,郭姓先民來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東石郭岑鄉,因郭姓先民較多,而以唐山故鄉名稱命名此庄以示不忘本,故得名。

當時本地只是倒風內海北側沙洲浮覆地,隨潮汐起伏,先民在此初建草寮,以捕魚為生,隨著沙洲漸漸擴大,其他姓氏先民也陸續遷入,後因本庄內郭、蔡先民械鬥,庄內蔡姓先民人少不敵,而至布袋嘴庄請求救援,當時臺灣社會常有械鬥發生,同姓宗親觀念濃厚,布袋嘴庄蔡姓先民聞訊後大量出動,郭姓先民落敗,紛紛遷居它處,僅有少數留居本庄,以致今日郭岑寮居民姓蔡人數最多,約佔四成,而郭姓居民現今人數只與周、王、李、蘇各姓居民中數相當而已,臺灣光復後行政區域二次重新劃分,因本庄郭姓居民不多,先被改稱臺南縣布袋鄉新岑村,後又被改稱為嘉義縣布袋鎮新岑里,但「郭岑寮」一辭沿用至今。

郭岑寮(新岑里)位於本鎮南邊,一庄一里;一里一庄,里內現有十一鄰,屬新塭區,東臨本縣義竹鄉北華村(北港仔);東北角與永安里(大寮)相鄰;西方臨好美里(虎尾寮);南以龍宮溪為界,與新塭新民里相隔,有新舊龍宮橋二座橋樑相通;北有臺鹽實業公司布袋鹽場六區、七區鹽場相隔,與布袋鎮上光復里遙遙相望,臺灣省第十七號公路(即西部濱海公路)南北貫穿經過庄東,西部濱海快速道路興建經過庄西,交通算是方便,但今日並無任何公車客運行駛本庄。

本庄清朝時四面環海,原本居民大都為漁撈漁民,倒風內海多年來受多條河川挾帶泥沙沖積,逐漸成為陸地,本庄則受鹽水溪(因與臺南縣鹽水溪同名,為免混淆改名龍宮溪)沖積,本地居民築堤圍海,漁塭日漸增多,當時盛行淺水(水深及膝)養殖虱目魚,居民由漁撈漁民轉型為養殖漁民。

清朝臺灣鹽灘闢建嚴格受限,日本治臺後,因其本土四島終年多雨不利鹽業發展,故在臺全力發展鹽業,陸續闢建鹽灘。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成立,強制徵購大量民塭闢建工業用鹽灘(屬土盤鹽田)以供軍需,本庄北面大片漁塭也被徵購,徵購價格甚低,約每甲地當時日幣二○○圓左右,漁民地主損失慘重,尤以庄民蔡天生被徵收一百一十甲地最多,郭岑寮因此自漁村轉為漁村與鹽村兼具。

今其轄區內土地大部分是鹽田,其次是漁塭,即因徵用民塭闢建鹽田所致,本庄鹽田今屬臺鹽布袋鹽場七區,近年來因臺灣社會轉型,人工已趨昂貴,為節省輕營成本,臺鹽在此區闢建機械化鹽灘,因用機械採收,所需人力不多,鹽工大部分退休或遭資遣解散,鹽工部分轉為養殖漁民。本庄居民昔日以鹽工為主,今日以養殖漁業為主,養殖區除了本庄漁塭之外,也跨足鄰近大寮、虎尾寮與義竹鄉新店與北港仔養殖區,多採深水、高密度、飼料養殖,漁塭水面上水車打水曝氣溶氧景觀時常可見。主要漁產包括蝦、鰻、文蛤、蟳等高價漁產,虱目魚雖有養殖但非主要漁產,養殖高價漁產風險高易賺易賠,此與隔鄰新塭養殖虱目魚收入較低但穩定情形不同。本庄曾因漁塭每池平均面積較小加上養殖收益不定,造成貧富差距甚大,庄內有耗資五千萬圓新臺幣興建號稱全鎮最富麗堂皇寺廟建築──海國宮,也有全鎮二十三里中最多數量「低收入戶」貧戶,這兩種極端情形也可看出其中原因。

本庄工商不興,就業機會不多,青壯人口外流與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主賴養殖漁業維持經濟命脈,但漁產品可能因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遭到大陸漁貨低價競爭打擊。為因應可能變局,除布袋商港與大陸通商直航外,布袋鹽場土地(尤其是六區七區)開發成智慧型工業園區,嘉義縣政府有此構想,果真如此則漁鹽風光可能只得他處尋覓。

20150830-1   

     郭岑寮經濟主要靠養殖漁業維持

(圖中為文蛤採收情形)。

 

20150830-2  

臺鹽六區、七區開發成智慧型

工業園區是縣政府的構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袋嘴文化月刊 的頭像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