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曉日-

台灣最矮的山-前東港山

文/邱錦文

錄自2002年6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20151013-1   

談起布袋來,最享盛名的,不外乎虱目魚、蚵仔等海鮮漁類,因其味道鮮美,質地細膩,而享譽全省。再者就是台鹽的布袋鹽田、鹽山,以及參觀鹽灑鹽的過程,但鮮少有人知曉,此地尚有一特殊的地理景觀-東港山,它是全省最低的一等三角點,於民國八十三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曾在此三角點上設立『地球變動基準點,重力點』及衛星測量觀測站,也是地政事務所測量當地地籍的基準點,由此可知其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此山位於布袋鎮的東方,離布袋港約四到五公里遠,附近有景山國小,往昔曾是該校小學生重要休閒地之一,在這廣闊平坦,一望無垠的嘉南平原上,竟然有此一山丘矗立其上,怎不令人感到稀奇驚嘆,更令人想去探討其成因。台灣島乃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聚合擠壓,形成造山運動抬升的島嶼,目前乃在隆起之中,是故台灣山脈大部分皆為岩石所組成,岩石的種類大致分為:(一)火山岩(二)沈積岩(三)變質岩三大類,然而這些固結的岩層至少皆需歷經數十、百年始能固結形成,然而東港山的組成份,乃是由尚未固結的細砂所堆積而成,可見它並非台灣島造山運動所隆起的山脈。

根據記戴此地曾是台灣西部沿岸倒風內海範圍之一,在此內海中存在著不少由沿岸流或上游河流所攜帶下來的泥沙所堆積而成的沙汕、沙洲,由此可推知東港山的成因,有可能是這些堆積比較高的沙汕、沙洲所留存下來的遺跡,內海的消失,乃因上游的河流不斷攜帶大量的泥沙、碎屑物的沈積而逐漸填平,致使海岸線逐漸向海洋方向延伸,而使此廣大的內海演變成今日的陸地。在清代至日據時期,距此不遠的永安里(大寮)西南方還留存不少的海灘地,不少居民利用海水退潮時,搭草寮在此捕撈漁獲,大寮的地名也因此而得,由此更可見證滄海桑田的演變事實。

東港山在光復初期,其範圍東臨目前景山農會西邊的小路,西接目前有應公廟(當時尚無此廟)前方小徑,南到後東港里北邊村落,北距目前北邊嘉南大圳約三十公尺,面積大約有四公頃多,目前的老人活動中心及幼稚園所在地,乃當年東港山被挖平之地,山高約三十公尺左右,登其上極目遠眺,尚可見布袋海面漁帆點點,碧波萬頃,由此可知其視野之廣。在日據時期,山上滿佈林投樹,因曾有盜賊窩藏於此,圍剿不易,易生事端,日本政府於是下令燒山,杜絕賊患,而後改植木麻黃、竹林。

光復後,此山曾為當地居民學生爬山休憩的好去處,因山不高來此玩耍的小朋友經常登上山頂,沿斜坡滑溜而下,享受那迅速下墜的快感,也不虞有摔傷的危險,在山頂上濃蔭蔽日,微風徐徐吹來,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每逢假日總有不少學子在此山上控蕃薯、烤蕃薯片、燒豆莢,撿食黃豆之樂趣。在軍事用途上,布袋海防部隊以此設為靶場的練習場地,遇有射擊演習時,即在山上四週插置紅旗,警告民眾不可靠近,以免發生意外,操演完後,當地的一些居民學生即會前住尋找彈頭,在那彈痕疊疊的山壁上,如同識途老馬般地在其間挖掘,有如尋寶一般,雖然弄得滿身灰塵,但仍擋不住那份獲得的喜悅。

然而好景不常,約在民國五十年代,當地的農民為了改良農地(土質大部份為黏土對農作物生長不好),即到此搬運沙土去混合,形成壤土,改變土壤的性質,增加農作物的生產量,可惜當時鎮公所的主管人員,認知不足,缺乏眼光,不但不去禁止,還認為有利可圖,竟然販賣起沙土來,真是歷史罪人,而更加誤導農民,以為搬運沙土是正當合法,且是金錢買賣,更加有恃無恐,因此不數年間,整座山就從地平面消失,僅剩那目前所保留的小丘,幸好老天有眼,此山有一三角點,才能保有此一遺跡,以供後人憑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藉此事例的教訓,供有決策權的大官們,往後若有類似地方景觀的改變,要做任何決策時,應多加思考,以免再次發生類似不可彌補之事。

 

20151013-2  

20151013-3  

  60年代的東港山上,常可看見小朋友

 利用其斜坡當溜滑梯,從山上滑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袋嘴文化月刊 的頭像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