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港 前東港庄 東港里(上)
文/翁世冠
錄自2001年9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參閱清初史書的附圖和荷蘭人統治時期的實測地圖,一切史料都說明,嘉南兩縣濱海地區的地理形勢,與現在有大大的不同。由於這地區兩大主要河川-八掌溪與急水溪,在廣大集水區上游,帶來大量泥沙,在出海口沖積成許多大大小小的沙洲,而這些沙洲又在雜亂中帶有秩序的排列,形成一條南北向很長的沙汕,阻斷了內海與外海的交通,這個內海即為「倒風內海」。
倒風內海範圍頗大,今之麻豆、下營(茅港尾)、鐵線橋、鹽水、汫水都是昔日內海的港口,而這廣大袋形倒風內海的出海口,就在沙汕的北端。現今的布袋,乃是當時出海航道中的一個小島,叫布袋嶼或布袋嘴,而控制出海的門戶,南岸為青峰闕的蚊港(好美里),北岸則是我們將要探詢的冬港(東港里)。
冬港位於大坵田(內田)及北中桁(東安庄)之東,康熙年間,八掌溪曾改道經冬港出海(詳閱本刊創刊號布袋嘴地名源由之圖文),冬港與蚊港雖同扼倒風內海咽喉,但在商賈和航運上,受重視的程度遠不及蚊港。蚊港受惠於鄭芝龍與荷蘭人的開發,貿易行為昌盛,船隻往來絡繹,住民越二千戶,巿況繁榮。冬港則藉背陸防風之地利,冬季船隻齊集避風,冬巿頗佳,故稱冬港。至於八掌溪取道冬港入海,則未必帶來正面效益,因台灣地狹水流短,源流處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峻山地,落差大,致汛期水湍急,涸期溪見底,反倒是河流上游帶來的泥沙,對河口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康熙末年到乾隆初期,八掌溪和急水溪兩大河流河道逐漸南移,乾隆五年,急水溪竟沖破了沙汕,由南鯤身北側直接出海,倒風內海形成了兩個出海口,淤沙使內海面積逐漸連接,冬港淤塞,避風功能不再。乾隆末葉到嘉慶初期,史料、族譜等已見東港取代冬港,有暗喻其為昔日港口,位於布袋港以東之意,居民為易於明示聚落與族群位置,再將東港分為前、後東港。
◎前東港派出所
日本人據台後不久,便在前東港設罝前東港派出所,也因此稱東港地區為前東港庄,隸屬於台南州鹽水港廳龍蛟潭堡東石郡,光復後改隸台南縣布袋鄉,民國39年才更為嘉義縣布袋鎮東港里。
前東港派出所,最初是借用邱文喜先生(光復後第七屆里長)祖厝辦公,後來便在其東側(前東港活動中心西側),徵地設置衙門,管理轄區八保(一保東港、二保埔仔厝、三、四保大寮、五保崩山、六保後壁寮、七保考試潭及鹿寮、八保菜舖部與新吉庄)。約60餘年前,衙門為遠離住家,就在今景山派出所現地,再徵用埔仔厝韓姓人家土地,重建新衙門(即景山派出所現有建築),舊衙門土地(鄉人稱之為「衙門地」),則發還原所有權人韓添恩(韓清泉之父)、翁壽(翁掌之父)、翁萬來(翁全益之父)等人,不知何故,至目前該土地均仍閒置中。
可能是徵地建屋不為合法建築,新衙門房舍是登記在當時大寮保正黃春泰先生名下,今民智已開,民主盛行,人民權利受損均得以正當管道,尋求法律救濟,韓明註先生之公子為索回徵用土地,已向法院提出訴訟,訴請拆屋還地。黃春泰先生的後人悉列被告。事情總是要解決,已有人預測,景山派出所不久之後,可能喬遷到前東港山的公有土地上。
◎前東港山
「前東港山」,當你想很鄭重地這樣介紹它時,會覺得有些叫不出口,甚至稱它為丘陵時,都覺得用詞有些奢侈。目前它是一崙貌不驚人的小土丘,但絕不損它崇高的地位,它是布袋鎮的最高峰;同時也是台灣測量指標中最低的一等三角點(全台之最)。
1904年,日據時代繪製的台灣堡圖記載,前東港山標高三十九點九公尺,是目前可查考的資料中,最明確的資訊。雖然只是近四十公尺的土丘,但因布袋鎮全境,地屬倒風內海沖積平原,因此登其頂,亦有小天下之感。聽耆老言,在鋼筋樓房未興盛之前,在山上可見到布袋港粼粼波光及進出帆影。
前東港山佔地三甲六分多,包括三個部分。自農會向西延伸到山有神廟為主體部份,山的最高點約在今新建公立托兒所的位置。農會北面,柱仔(蔡福全之父)蚵喋店處有一略小的山丘,叫大賽爺山仔,台糖火車通行後,台糖公司將此山丘的土方,利用火車運去填補布袋驛頭(新厝火車站)的一處窪地。農會南邊,翁宗保(翁永遠之父)墳墓處,亦有一山丘,此山丘為最小。
以前,山上長滿了竹子、林投,但因淪為聚賭,偷殺豬…等違法犯紀的隱蔽所。日本巡查警察島川於是下令焚山,改種木麻黃,山下亦闢木麻黃苗圃,日本人用以種植路樹,光復後汕頂、好美寮灘地的木麻黃苗亦由此供應。
民國四、五十年間,由於生產掛帥,有人發現鹽分地或黏土質太重的土地,可加沙土中和,改良土質,提高生產,於是農人相互走告,牛車絡繹不絕,都為取沙而來,不出幾年就剩如今光景,叫人無限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