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港 前東港庄 東港里(下)
文/翁世冠
錄自2001年11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前東港聚落,為便於敘述,可再細分為以161公路為界,依西-東三分布的四個群落。路以東三群落,北面為王姓人氏聚集的「王厝」,南方群落庄中人稱「園仔內」,中間部份,則因住著翁姓人家,鄉人直呼「姓翁的」或「姓翁人」,既乾脆又爽朗。161公路西面的群落,因為村的西邊,村人就稱之為「西邊」,最簡單不過,也再明瞭不過。「西邊」和「園仔內」兩群落的住民都姓邱,大都是布袋五庄邱的子弟,只有「西邊」群落東北角,邱鬧昔先生的家族,源自廣東省潮陽縣,另屬不同的邱姓家族,具有「客家人」的血統。
西邊崛仔(即池塘)(今已填土蓋屋,邱兩傳先生在其上經營機車行)南岸,布袋人蔡祥先生(白墨祥)開設的粉筆(白墨)工廠(今滋福木器行)及對門「園仔內」邱景山先生(景仔)經營的碾米廠,為早期前東港最南的住戶,都巿綠野禁建解除後,邱文喜先生、邱文度先生弟兄,乃在其田地上建屋,向南延伸至王天送先生瓦斯行處,使與埔仔厝聚落緊密相連。前東港聚落的北界,為百餘公尺之遙,嘉南農田水利會的水圳,昔日最北的住家為「王厝」王建成先生(文仔)之宅第。(王建成先生為王水泉先生「阿溪」之父)。
由於各角落都是宗族的聚居,因此鮮少有外姓或外地居民遷入,除「西邊」蔡祥先生外,「園仔內」邱便先生厝後(邱慶良先生舊宅)曾有布袋蔡慶章先生及張如松先生姐夫、妻舅檔,經營藺草氈。內田蔡雄先生(打鐵雄)也在昔日廟口(今俊興五金店),經營牛車店。但他們在結束事業後,都搬遷他處另尋發展。嘉義山區鄧進朝先生也曾在本村有短暫的駐留。此外,全村僅有陳金俊先生(與翁家有血親關係)與李順天先生兩家,為異姓居民,且設籍都超過40年。無法吸引其他族群移入,讓本庄顯得有些蔽塞。最近20餘年,由於社會變遷,許多鄉人出外奮鬥,空屋率增升。建築公司乃以建商出資,居民獻地,按議定比例分配房舍的方式,起造販厝,成功地在「王厝」推出龍山社區及「西邊」廟邊新社區,也終於引進一些新居民,藉由新居民的加入與融合。今後處理庄中事務,必可減少姓氏家族考量,增添新思維,彩姿且多樣,值得期待。
前東港聚落,並非一次同時建成,但陸續建築的房舍,卻自然形成所謂的「蝦脈」。
據堪輿師言,翁姓人家三落房舍,為蝦之頭胸部,翁漢清先生及邱日先生家門前各有一口池塘,猶如蝦之雙眼。「王厝」及「園仔內」則為蝦足,邱變更先生(邱鬧昔先生之兄)及邱天河先生等處則為蝦腹,又邱天河先生住處,地勢略高於邱寶堂先生處,恰似微弓的蝦身,邱寶堂先生住處則為蝦尾之基部,其西面邱文喜先生,邱萬憨先生,邱四十先生(邱清地先生之父)之舊居,宛若張開的蝦尾。且有大條崛仔(緊鄰翁漢清先生池塘北側,為車路排水)及西邊崛仔(邱兩傳先生處)活水滋潤,「蝦脈」異常發達。
堪輿師言,翁家第一進房舍有較長的伸手(護龍),恰似蝦之雙螫。因蝦螫職司攫食與防禦,故伸手之居住者行為與風格將較為強勢。第二進房舍為蝦之腦中樞部位,其居住者表現將最為傑出。
第二進房屋建造者翁杏先生,精通醫術,歷任東港第一保保正、岸內製糖所原料主任、布袋庄役場土地整理委員、嘉南農田水利會組合長,在當時頗為出名。其長子翁源先生,執塾教數十年,亦歷任壯丁團團長、鎮民代表、調解委員。其三子翁玉璽先生也歷任保正、農會理事等。
據說後來因161公路開闢,使「蝦脈」身首分離,前述所提及水塘,除邱日先生門前外,也陸續填土造屋,因此地理風水不再庇蔭。但鄉人言之鎜鎜,增添稗史佳話。
前東港聚落,東面也有水圳圍繞,水圳以東之地稱「園仔頂」。甲午戰爭之前,園仔頂即有大賽爺廟(今翁能文、翁清標住處),供奉謝府元帥(大賽爺)及土地公,不明原因(訪談耆老都問不出)廟毀神離散,大賽爺被迎請到後東港供奉,土地公仍留在前東港。
光緒年間,前東港居民在今活動中心處興建龍山宮(圍仔內聚落也資助建造),除土地公外,尚供奉池府千歲(二王)、朱府千歲、黃府千歲、城隍爺、佛祖媽及太子爺等。到民國60年左右,由於廟宇年久失修,屋頂漏水,牆壁剝落嚴重,村民原本決議在原廟稍後處重建,因邱天河先生不讓地,乃後退約50公尺,在今現址重建。土地由翁虳先生(翁良卿先生之父)以半賣半贈提供。建廟期間因有耳語,邱文喜先生提議不主動到圍仔內聚落徵丁(男丁)錢,遂由前東港聚落獨力建成,但圍仔內住民許井(水鶴)先生,因與王水泉(阿溪)先生等人甚稔,有個人提供捐獻。新廟在甲寅(63)年建成,籌建主任委員為翁文彬先生。池府千歲與城隍爺,都是「園仔內」邱姓祖先由大陸帶來。朱府千歲為翁姓族人的信仰。
▲翁家三落房舍。
▲龍山社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