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自2002年12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鎮現有二十三里,其中最早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的是「魍港」,明神宗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二年),沈有容奉令自金門料羅灣出發追剿海寇,陳第隨行舟師經澎湖入台灣,陳第將他在台所見所聞,寫成了「東番記」,文中曰:「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這是台灣小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獻中。但史有記載,遠在明世宗嘉靖年間,此地已有漢人在此活動。魍港的地理位置,在當時的台灣西海岸,和澎湖是距離最近之地,因此,早就移居澎湖的福建漳泉居民,自然以雄據倒風內海出海口的魍港,為入台第一站,所以魍港應是漢人來台最先居住地之一。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來台後,魍港改成「蚊港」,至清代中葉之後,因倒風內海及八掌溪、急水溪之地理變遷,地形類似老虎尾部,而又改名為「虎尾寮」。曾經在明末至清朝中葉盛極一時的虎尾寮,現在只是一個並不顯眼的小漁村,庄內的太聖宮魍港媽祖,和二十三棵超過三百年的老樹,則見証了虎尾寮的前世與今生。現今居住於虎尾寮居民的先祖,大多於清乾隆年間來台,其先祖大多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東石,蔡姓佔了大部分人口,以東埕(錦亭)蔡氏,西霞蔡氏,玉井蔡氏為主。
或許有人會問:明代及清初在魍港的漢人怎會消失了?魍港(蚊港)歷經明代、荷據時期,明鄭、清治,由於位在地理樞紐之地,歷代戰亂,動亂不斷、如荷據時期,郭懷一反荷事件,即有五千漢人被殺,再加上海盜橫行、地理變遷,初期在此的漢人紛紛遷往他處。另外,本鎮開發歷史略晚於虎尾寮的「大坵田」(今內田)與冬港(東港),也是同樣因素,致早期拓墾的漢人紛外移。
現今內田居民的先祖,據推測應在乾隆初年來此定居。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塘邊鄉的邱富的四個兒子,邱星、邱明、邱淵、邱吉,首先前來大坵田墾殖,爾後邱氏兄弟之裔孫散居內田、大寮、後壁寮仔、前東港、後東港等五庄,而有俗話「五庄邱」之說。與邱氏來自同樣故鄉的曾姓族人則稍後扺達大坵田,但因邱氏散居五庄,目前在內田,曾姓反而是最大姓。內田曾姓與布袋嘴曾姓又有所不同,布袋嘴曾姓來自泉州府晉江縣東石曾厝,先祖自乾隆年間遷台。
東港里共分四個聚落:埔仔厝、前東港、圍仔內、後東港,四庄互不干涉,又沒有共同信仰的大廟,姓氏族群複雜,形成本鎮最奇特怪異的現象,先民大多於乾隆年間遷台。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東港西邊有極少部分邱姓,先祖來自廣東省潮陽縣,與五庄邱有所不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