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自2003年1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清領台灣初期設有海禁,對於內地人民遷台,訂有種種限制,只准男人單身來台,不許攜眷,意使其不能在台久居。其海禁年代如下:
1. 康熙23年至57年(西元1684-1718)計34年,為輕禁期。
2. 康熙57年至雍正10年(西元1718-1732)計10年,為嚴禁期。
3. 雍正10年至乾隆5年(西元1732-1740)計8年,第一次鬆弛期。
4. 乾隆5年至11年(西元1740-1746)計6年,為第二次嚴禁期。
5. 乾隆11年至13年(西元1746-1748)計2年,第二次鬆弛期。
6. 乾隆13年至25年(西元1748-1760)計12年,為第三次嚴禁期。
7. 乾隆25年至26年(西元1760-1761)計1年,為第三次鬆弛期。
8. 乾隆26年至55年(西元1761-1790)計29年,為第四次嚴禁期。
9. 乾隆55年以後為第四次鬆弛期。
雖然清朝設有海禁,但閩粵居民仍前仆後繼,冒險來台者,有增無減,而不幸遭風浪喪身海窟者,也不計其數;遭海盜掠奪者,也時有所聞。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放寬限制准許已入台者,可返鄉接眷來台,於是遷台者日眾。雖然後來仍有三次嚴禁期,但已阻止不了欲偷渡者的決心。乾隆五十五年,第四次鬆弛期以後,漢人更是大舉遷台,至嘉慶、道光時,在台漢人已由乾隆時的百萬人,快速增加至二百萬人以上。
康熙末期至乾隆初期(約260年前至280年前),因注入倒風內海之八掌溪、急水溪,河沙淤積,且二大河流逐漸南移使面積廣闊的倒風內海逐漸縮小,原為大坵田(今之內田)、冬港(今之東港)、北中桁(今東安庄)西邊的布袋嶼,逐漸連接成陸地。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來自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到崎鄉的高姓族人,首先定居於布袋嘴的後寮;同年,來自泉州府晉江縣東石鄉(今已改為晉江巿東石鎮)的玉井蔡氏族人也險渡黑水溝,定居於布袋嘴;同年,來自泉州府同安縣高崎鄉(今之廈門巿高崎)的林氏族人,也來此定居。不過,現今居住於布袋嘴的林姓,並非當年林姓族人,而是來自義竹鄉後鎮仔庄,而後鎮仔庄的林姓是來自白河鎮烏樹林庄,烏樹林庄林姓族人是來自高雄縣。當年的林姓族人早已搬離布袋嘴。
另外,來自泉州府晉江縣東石之岑兜的蕭姓族人,和鄰庄白沙庄的周姓族人,東石的黃姓族人,也都於乾隆年間來台,定居布袋嘴。
新厝仔之結庄,大約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布袋嘴蔡姓、蕭姓前來開池養魚,而蓋了幾間新房屋,所以取名新厝仔。
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高拱乾串篡「台灣府志」文中曰:「諸羅縣 八掌溪 逶邐數里滙於猴樹港(今之朴子),入於海。」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陳夢林編「諸羅縣誌」,文中曰「八掌溪西出為冬港,南出清峰闕,入於海。」此乃八掌溪史載第一次改道,時間當在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六年之間,即西元1694年至1717年之間。乾隆十六年(西元1751年)范咸重修台灣府志,以及余文儀續修府志,文中曰八掌溪已不經冬港入海,而是經由井水港注入倒風內海,此乃八掌溪第二次改道,時間應在乾隆十六年以前,原流經冬港的舊溪道變為斷源的小溪,後此小溪被稱為鹽水溪。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急水溪洪水沖毀魍佳半島內連桁(今北門新圍仔)入海,使蚊港成為外海孤島,而在倒風內海出海口北邊的布袋嶼,此時已逐漸成為陸地,滄海桑田,主客易位,大自然的力量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新八掌溪則從新塭與蚊港間入海。
新塭居民的先祖來自福建省泉州晉江東石,有西霞蔡姓、蘇姓、黃姓,乾隆末期至嘉慶初期先定居於蚊港,爾後先民紛紛利用浮覆海坪闢成漁塭漸成聚落。新塭原名「新溫」,原意是位於漁塭旁邊之新居,後因常遭水患,先民認為可能與「溫」字之水有關,乃改為「塭」字。
嘉慶年間鹽水溪口(現稱龍宮溪)大寮西邊,以及北港仔、新店至蚊港之間海灘再度淤填,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東石郭岑之郭姓居民,首先在此也將此地命名為「郭岑寮」。
位於本鎮北區的過溝庄,原本未有住戶,鄰庄掌潭庄人氏前來本區墾殖,爾後,台南縣後壁鄉菁寮人氏李福,前來本地定居,參與墾耕拓展農業,未幾墾民漸多,人煙漸盛,終至一村庄,嘉慶年間村人乃將本地取名為「過溝」。墾殖過溝庄最大功臣的李福,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苦橋頭江謀鄉。
本鎮最北部的貴舍,是於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澄海縣人氏甘世貴,來此開墾定居,因富甲一方,人稱「貴仔舍」,此後便以「貴仔舍」為地名,這也是本鎮唯一以人名取為地名之庄或里。本庄張元年為嘉慶年間人士,曾官至七品居正,長子張之尾為文舉秀才,次子張永問於道光年間中武武舉人,一門三傑,鄉里稱道。張氏先祖來自泉州府板橋二十四都田尾。貴舍張姓與布袋嘴張姓有所不同,布袋嘴張姓先祖是來自泉州府同安縣馬巷。
樹林頭之開墾首推莊仁樸,曾於清代任職武官,乾隆年間來台,稱樹林頭莊姓來台第一代祖。三代祖莊學山於嘉慶十二年丁卯科中式鄉試第四十四武舉人。四代祖莊其年於道光二年壬午科中式鄉試第四十三名武舉人。清代,莊家曾經富甲全鎮,風光多時,至於其祖籍及如何遷入樹林頭,仍有疑義,有待考証。
過溝中安里鹽地仔之地名可能有誤,據筆者在清朝的文獻中,所看到的是「鹽埭」,所謂「埭」,乃是防水的土隄。根據史載,五代十國時代,南唐有位觀察使陳洪進,奉命到福建省晉江縣,陳氏命令軍民在海灘圍灘築埭,進行軍事屯墾,爾後此地便取名陳埭,即今日陳埭鎮。在福建沿海,類以的「埭」,並以「埭」為地名者,當有其他多處。由此觀之,「地」與「埭」之閩南音相同,「鹽地」應是「鹽埭」之筆誤。
考試潭因相傳清代有人考試中舉,且庄南有一深潭而得名,清代曾繁華一時,如今卻面臨散庄命運。
崩山在明代、清初為平埔族人聚落,但早已漢化,曾有學者來本庄查訪,發現本庄在傳統建築與閩南之傳統建築略有差異,研判是融合了平埔族之建築技巧,在信仰習俗方面,也與本鎮其他各庄有所不同。崩山庄民的臉型輪廓明顯,也證明了本庄早期是平埔族人之聚落。而附近村庄也有臉型輪廓明顯者,此乃遷徙及通婚之故。
庄頭有顆大菜頭為地標的菜舖里,一般皆稱呼為草仔舖或是草仔廍,但在清代文獻中,出現的卻是「菜脯舖」,並沒有「草仔舖」,而筆者查過多本老字典及新字典,卻不能找到「廍」字。既然名為「菜脯舖」,本庄曬菜脯應該有相當久的歷史,至於由菜脯舖到草仔廍的地名改變,其原因則有待歷史查証。
※ 本文相關資料請參閱先前各期布袋嘴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