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山地靈人傑
文/翁世冠
錄自2000年6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江山里舊名崩山。庄西自最南端(虎頭山)起,有一稜線,先是向北再轉向東至雨傘榕以東,形成一弧線脊線,西北高而東南低,公崛位於東南方最低處,為天然貯水池。
庄人在山脊背風面建造房舍,依序由高向低處建築,族群依姓氏自成聚落,由東向西為蕭、謝、翁、張、黃、鄭姓氏,族眾以張姓為最大族,其次為翁、黃、謝、蕭、鄭氏,村中公堀由除鄭姓(來得晚,人較少)外的五姓氏,逐年輪流養殖魚產。
村中四落古厝,為張氏所有,其原始建造人,前棟為張福、張日露,二棟為張雷,三棟為張錦章、張文(曾任保正),四棟為張土番、張紅毛。目前族人以三棟子弟得意商場(朴子禎祥食品集團張夢蛟),四棟子弟政界較有成就(張輝塔曾任布袋鎮長、黃老達縣長機要祕書、縣衛生局長等職)
由於村後稜線屬沙質土壤,村中地勢落差甚大,昔日又少水土保持觀念,每逢雨沙土隨水漫流巷道,大有山將崩塌之勢,或許這就是崩山地名的由來。雨後車道,牛車車輪常陷半輪深,鄉人分段修路,各姓氏各有所司。水溝至日據時期才依官廳規定建造,公堀則在二十年前砌石,如今處處柏油路面,已難想像昔日情境。
崩山居民,對神明之信仰,較之鄰村明顯冷淡,庄中無廟,只有公厝,公有神明僅李府、吳府王爺,分住爐主家中,農曆四月二十六及九月十五生辰時,送來公厝,供人膜拜。
公厝,昔日為學堂,四十二年改為中山堂(四年前又改建),原為村中人聚會所,六十九、七十年間,在取得公堀業主同意後,在公堀上方新建活動中心為新聚會所,公厝變成祭拜神明的專用場所。
大丘園在路南,原是張姓所有的一塊田,五十多年前,張姓族人另闢新社區,但有外地移入人口陸續混居其中。
由於張、翁為兩大族,日據時代保正都由這兩姓競爭,張家有許多民有地,翁家則因任糖廠委員,爭取許多會社地,兩張都嘉惠許多佃農,各有勝算。
張氏宗祠在雨傘榕南方,建於張輝塔任縣府機要之時,原為社區托兒所。土地乃張姓族人張明珠捐獻,縣府補助款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