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特產──菜脯
文/邱錦文
錄自2000年10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外地人對布袋的認識,總認為它是一個生產漁鹽的小城鎮,因它有廣大的曬鹽灘,是台灣三大產鹽區之一,看晒鹽、看鹽山兩相宜。又有一個素負盛名的布袋漁港,盛產海鮮、蚵仔及虱目魚,風味絕佳,以及現撈的漁蝦拍賣場。觀光客到此的目的,大部份也集中於採購魚鮮及遊覽鹽廠產鹽製作過程,本地人也少做宣傳,無怪乎它的另一特產──菜脯就被忽略了,甚至鮮少有人曉得,真是可惜。
其實布袋的產業,除了濱海區域生產鹽、漁之外。尚有一大部份,比較靠近內陸的景山區、過溝區是屬於農業區,該兩區的鎮民絕大部份是農民,以務農為主,所以布袋生產菜脯就不足為奇了,它不但是種植蘿蔔的生產區,也是台灣製造菜脯的專業區,且生產歷史還相當久遠呢!從布袋的地名中,有一里其里名就以菜脯來命名的「菜脯里」(即菜舖里)就可窺之布袋生產菜脯之盛況。
此里位於布袋鎮的東北方,包括新結庄(即新吉庄)與菜脯兩部落。除此之外,江山里、振寮里、東港里、永安里、見龍里皆有菜脯加工廠,全鎮的菜脯加工廠約有數拾家之多。尤其見龍里(內田)只要在其盛產期,一踏入該里,就可看到整排的菜脯工廠,道路兩排空地舖滿稻草、塑膠網,上面曬滿切成各種形式的蘿蔔干或蘿蔔絲。可稱得上是一小型蘿蔔加工專業區,此地能成為菜脯的專業區和其地緣有關,布袋靠近海邊,土壤較貧瘠、鹹化,適合蘿蔔的種植,且其加工所需的粗鹽,又是當地的名產,因此相得益彰,更凸顯出其來有自。
蘿蔔的生產季節是在國曆九月到隔年二月之間,它的種類依顏色來區分有胡蘿蔔及白蘿蔔兩種,胡蘿蔔的地下莖為紅色,莖較細小,平均每根約半斤重,富含胡蘿蔔素及維他命B12,對人體眼睛視力很有幫助。
另一種是白蘿蔔,地下莖為白色,一般又粗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平常在菜巿場販賣的圓種仔,形狀圓圓的很光滑,每粒重約一斤左右,是平常做為煮湯的白蘿蔔,性多汁、清涼、退火,是一種降火氣的菜湯。
另一種叫做青頭仔,因其頭部通常帶有青色有得名,每顆皆碩大無比,有的如小孩的頭部大,更有像大腿一樣粗,平均每棵重約三、四斤,它就是拿來加工醃製各類菜脯的白蘿蔔。
菜脯不僅是目前巿場上的寵兒,在早期社會貧困之時,更是一般巿民不可或缺的一道救命菜,俗云「菜脯根罔咬鹼」,此話道盡了先民在那貧困、物質缺乏的年代的一種無奈。
蘿蔔除了其地下莖可食用之外,其實它的葉子(俗稱菜叢),也可以當作家畜鵝的飼料,更有人將那比較嫩的葉子用粗鹽醃製當作下飯的佐料。目前已很少人拿它來當飼料用,當蘿蔔收成時,農人皆事先將葉子割掉,當做綠肥使用。
目前菜脯的產品依其成品的不同約可分為:大脯(切割面比較大)、客人脯(一般其成品面積較小)、碎脯(細細的一小塊)炒蛋的那一種,最早期有一種叫做菜脯籠,便當盒中時常有一種黃黃甜甜的菜脯,其成品為一長條圓柱體,目前已少見。
以前大部份都由人工來切割,目前菜脯的加工製作皆已機械化大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