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1006-1

錄自2002年4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大路店」乃是指以義布公路(縣道172公路,東港里與永安里道界)和161公路交會的十字路口為中心,各向東西延伸150公尺,西迄吳榮先生米粉間,東到前東港大排,向南北各開展30公尺,北抵林海水先生海山行,南達周萬福先生福興行。此菱形地帶,沿路兩旁商家與在地的居民,在光復初期曾締造出景山區空前繁榮的商業景象。無以為名,當時就稱「大路店」。

「大路店」並非一開始就商家雲集,僅有十字路口西北角鄭登報先生藥店等二、三戶住家,當時的義布公路為種滿木麻黃行道樹的幽靜小道,因十字路具地形的優勢,便有人利用行樹內側做起小生意,鄰人偶有東西或農產品欲出售,也都會到此來尋找買主,巿集便這樣形成。後來永安里里長邱添(浪仔)先生、邱老贊先生、柯順天先生等人,利用路南柯順天先生的空地(今玉香餅店),成立了露天菜巿場,導引東港、永安、江山、見龍、振寮、考試、菜舖等地住民,來此買賣,奠定「大路店」商圈的雛形。

永樂戲院的建立,更是「大路店」繁榮的指標,昔人甚少休閒娛樂,除了廟會偶有戲團公演可欣賞外,平時在廟口、店仔頭、大樹下,一些德高望重或識字稍多的老者,講述稗官野史或忠孝節義的故事,都能聚集相當數量的人群,側耳傾聽。有鑑於此,永安里邱石先生、邱拋先生(邱明仙先生之父)等眼光先進者,認為戲院的誕生,有益於地方的繁榮,乃廣邀人入股,集資興建戲院,將「大路店」的繁榮,更帶上層樓。幾經更易後,由新岑里王得財(王仔財)先生接手經營後,乃將原屬平房的戲院高度提高,屋頂改舖黑瓦,正面山牆洗石子,並鑲嵌「永樂戲院」字樣,為戲院帶來全新面貌。

戲院興建後,隨即有人建屋開店,提供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即快速增生,飲食店(周錦棟先生)、百貨業(蔡德生先生)、布行(永昌布莊及韓充國先生)、裁縫店(鄭明註、張廣先生)、竹行及三輪車行(翁魯先生)、牛車店(邱植槐先生)、腳踏車店(吳順理先生)、冰店(陳應期先生)、豆簽米粉(陳大岸、吳榮先生)、塌塌米店(黃萬分先生)此外尚有棉被店、銀樓、箍筒店、木材行、油行、農藥行…不勝枚舉,凡居民之所需均一應俱全,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此時柯順天先生亦索回原巿場用地建糕餅店,巿場於是遷至戲院緊鄰的西側,民國五十年前後,「大路店」繁華達到了極至。

或許是地靈孕育人傑,「大路店」回生醫院的院長黃老達先生(設籍永安里)當選了布袋鎮出生的第一位嘉義縣長。另外,由於布袋小上海的沒落,一些風月女子紛紛向內地擴散,也為「大路店」增色不少,全盛時期,據說有五、六家同時存在,金龜樓(十字路口)、竹樓(鄭安邦先生住處)、花臺(蕭溪水先生住處)、黑松(大寮郵局對面)、福元五金行及其北側埔仔厝林查某先生的土地,均曾是鶯燕停駐之所在。

民國52年菜巿場再度遷至永安巿場現址,有謂租金的問題,有謂地方派系的合縱連橫,部份攤商沒有遷入,另到埔仔厝王萬基先生的土地上成立埔仔厝巿場,由於巿場一分為二,也由於電視日漸普及,衝擊永樂戲院生存空間,更由於社會生態改變,農村人口外移,「大路店」遂日漸由絢爛歸於平靜,只為曾經歷者,留下無限回憶。

 

 20151006-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袋嘴文化月刊 的頭像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