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畫家蕭英物

資料來源/蕭英物 改寫/喻安

 錄自2000年5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2000年四月,台鹽即將脫離國營色彩的最後一年,布袋鹽場末代鹽工依舊在烈日下辛勤工作。歷經歲月風霜的鹽工,明年,將歸隱家園;美麗的鹽山鹽海在工業區的威脅下,也將走入歷史。幸好,藝術家的彩筆早將鹽田風光、鹽田兒女的生活入畫,讓我們也能透過藝術家的眼睛來觀照這片土地。

出生於布袋的「鹽田畫家」蕭英物先生,一九七一年畢業於台南師專,自幼喜愛繪畫,深受祖父吟詩書畫的薰陶,因父親在鹽場服務,故對鹽田風光與鹽工生活有深刻的感受,鹽工們在烈日下曬鹽、收鹽、挑鹽、堆鹽、推鹽,或是漁村裡炸蚵嗲的老伯,三源行享受冬陽的老漁翁,海邊剖蚵的蒙面女及討海人等等,都是他油晝創作的題材。

身為鹽田兒女、海口囝仔,蕭英物對「海」與「鹽」有比一般人更深入的詮釋。他認為鹽、海自然成一家,不同的是海變化多端,不同的季節卻染上不同的色彩;夏日南部特有的強烈陽光,帶給畫面既明亮又豔麗的光色;然而到了冬季,不是呼嘯的北風帶來肅殺冷清的景象,就是陰暗神祕的鹽海,靜寂中,鹽場一片淒冷蕭瑟,別有一番況味。

觀賞蕭英物的畫作,不會有任何的壓力與負擔,也不用擔心看不懂,因為他所描繪的是你我熟悉的常民生活,那些畫中人物的動作與表情都栩栩如生,彷彿在與看畫者直接對話,亳無保留地傾洩出他們內心澎湃的情緒。蕭英物說,鹽工的生活簡單樸素,有其獨特的生命節奏,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生活」,強勁的生存意欲、質樸的生活味,濃濃的飄溢在廣闊的鹽海中-鹽工安身立命的世界。對待自然,只是向老天爺討一口飯吃,人與人之間單純直接,跟作晝的道理一般,沒有複雜的理論技巧,無非表現出創作與生活結合,生活應回歸自然的主張而已。

 

 

 2015080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