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現台灣-魍港沿革簡介(上)

文/讀者投稿 蔡隆德

 錄自2000年8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明史》〈兵志〉「方國珍、張士誠餘眾逃竄沿海島嶼間,勾倭為寇。」;〈日本傳〉「明興,高皇帝(註一)即位,方國珍、張士誠相繼誅服,諸豪亡命,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食貨志〉、〈朱紈傳〉、〈日本傳〉自世宗嘉靖皇帝即位以來,施行海禁,盡撤天下鎮守中官(註二),併撤巿舶(註三),促成海盜走私猖獗,而濱海奸民遂操其利。朱紈數謄疏於朝,顯言大姓(註四)通倭,以故閩浙皆惡紈。紈既黜,海禁復弛,亂益滋甚,大奸汪直、徐海、陳東、麻葉崛起,倭聽指揮,誘之入寇。於是,海中巨盜,遂襲倭服飾、旗號,並分艘劫掠中國內地,無不大利,而海上及濱州縣竟無寧日。

〈日本傳〉「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因此魍者,斯為失意政客,飄然無依,勾倭為寇,及國際秘密通商交易之最佳據點。故《淮南子》〈覽冥〉「浮游不知所求,魍魎不知所往」;《莊子》寓言中,魍港似乎影外之微陰,海賊之窟宅也。〈吳桂芳傳〉、〈雞籠山傳〉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初,降賊吳平既撫復叛。秋,平溺死,其黨林道乾復窺南澳(註五),已,道乾懼為賊所併,又懼官兵追擊,揚帆直抵浡泥(今印尼)攘其邊地以居,號道乾港。東番(註六)既遭焚掠,乃避居山,然海賊恃鳥銃長技(註七),東番獨恃鏢,故弗格。忽,中國漁舟從魍港飄至,遂往來通販以為常,魍港地位,為近古文獻史上第一次出現於政治舞台上。

〈張元勳傳〉、《萬曆實錄》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初,潮州海賊林道乾之黨諸良寶既撫復叛,襲殺官軍。三月,廣東總兵張元勳火攻賊窟,斬首一千一百餘級,其黨林鳳擁兵萬人奔閩,為官軍追擊。十月,林鳳從澎湖往東番魍港。三年,復寇閩海,鳳敗走入廣東,留賊船於魍港為窟宅。三十年十二月,都司僉書沈有容渡台大破海寇。

有此一說「清朝稱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今鹽水鎮)、五笨港(今新港鄉及北港鎮)、六寶斗(今北斗鎮)、七北投(今南投巿)」;「明朝稱一魍港、二加老灣(今七股鄉國姓港)、三大員(今台南巿安平)、四堯港(位於茄萣鄉)、五打狗嶼(今高雄巿)、小淡水、雙溪口(位於白河鎮)、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誠哉斯言,參軍陳第隨舟師剿海寇,撰《東番記》、《舟師客問》,由所記事亦可知其然也。

明熹宗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鯤身王顏思齊、鄭芝龍率金蘭兄弟恭請湄洲媽祖金尊據魍港,鎮撫土番,分汛九庄十三寨(或曰十八寨)於魍港內海沿岸墾殖。魍港天妃廟(註八),前臨大海、後控青山(林投山)位於魍佳半島(註九)北端,魍港內海西側,東西臨海,與冬港(今布袋鎮東港里)、北鯤身島隔海相望。小丘上,樹林青籠成峰,中有闕口,故謂青峰闕,俗名青峰關。

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荷蘭人入據大員,荷蘭人懼中國、日本佔據魍港;守備遊擊鄭芝龍(註十)於閩浙征戰,雖一時無暇顧及,荷蘭人亦懼鄭捲土重來,大員揆一總督於西元1634年(明思宗崇禎七年)上書巴達維亞總督(註十一)梅催克築城魍港以守,二年後乃築城、設砲台,是為魍港堡、佛立辛根堡、青峰闕砲台。西元1660年(南明永曆十四年),大員總督揆一聞延平王鄭成功欲襲台灣,乃儲存軍火戒備,及禁止船貨出口,驅逐魍港漁船,漢人聞風,即紛紛返國。隔一年,四月初一,鄭成功舟師入鹿耳門。四月十二日成功親臨魍港,相度地勢及砲台設施,改名蚊港。《清史稿》〈施琅傳〉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密陳鄭經負嵎海上,宜急攻台之召,詣京師,上詢方略「襲南路打狗港、北路蚊港、海翁窟(台江內海)。」足證蚊港政治、軍事價值。

 

註一、高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

註二、中官:宦官,明朝時也稱太監。

註三、巿舶:巿舶司,即今港務局或海關。

註四、大姓:官吏與仕紳。

註五、南澳:廣東省潮州府南澳縣,亦為一島嶼。

註六、東番:稱地,則指台灣島;稱人,則指台灣原住民,應指平埔族人。

註七、鳥銃長技:指葡萄牙人東來傳來之火鎗。

註八、天妃府:即今布袋鎮好美里之魍港太聖宮,清康熙23年媽祖被冊封為天后,之前僅被冊封為天妃。

註九、魍佳半島:魍港到佳里興之半島位於倒風內海西側。

註十、鄭芝龍:明末海盜出身,於明思宗崇禎元年受明朝招撫授以守備遊擊一職。

註十一、即今印尼國都雅加達,印尼當時為荷蘭殖民地。

 

20150817-1

      曾經盛極一時之「魍港」,今天再見已是養殖

漁業為主之好美里漁村。(圖片提供/蕭中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