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孔子山的天降伯
文/邱錦文
錄自2000年9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踏入景山國小振寮分校,剛好下課鈴響,伴隨著鈴聲以及小朋友的歡樂聲,在隱約中還聽到有「林爺爺!」「林爺爺!」的親切聲從四面八方傳來。仔細一瞧,原來是校園裡的小朋友正圍著一位頭髮斑白的長者在呼喚!他就是我現在要介紹的「林榮輝」先生。
他的俗名又叫「天降」,大家都叫他「天降伯」,他也以此名為榮,自認為是從天上摔下來的,幸好命大福大,未丟掉性命,僅摔壞了一條腿,所以他一出生就有跛腳的缺陷。出生時家境清寒,僅接受日據時代的公學校教育,但毅力堅強,並未向命運低頭。台灣光復後,獲得里民的愛戴,連續擔任四屆共十三年的里長公職,直到民國五十五年才讓賢於人(不參與競選)。於其任職期間服務桑梓,可說任勞任怨,有事拜託,絕不推諉,由其任職之久,可加印證。
卸職之後,仍不忘服務鄉里,尤其熱心於地方教育工作,每逢七、八月聯考放榜之時,若有里民子弟紅榜及第,必定登門道賀,貼紅榜,放鞭炮,並致贈考生小禮物,以示鼓勵。尤其在民國六十二年配合本里的社區建設,默默的當起振寮義工,獨自修整振寮後山(又叫四枚山)。那座山是振寮里民的精神靠山,同時將它取名為「孔子山」,是為了紀念至聖先師孔子,意含本里子弟能效法孔子,在學業上能出人頭地,真是用心良苦,他為了落實一些理想,每逢教師節,即自籌經費,在此山上或分校內舉辦慶祝活動,讓附近國中、小的朋友來此摸彩,獎品相當豐富,大家若不健忘的話,應記得此盛事,甚至親身參與過。後來因故而停辦(民79年),此山也改名為「三王山」。雖然如此,他還是念念不忘地方的教育工作,目前振寮分校的「教育促進會」也是由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才使得分校有目前的盛況,學生數將近百人,但本里的學生不到一半,大都是學區外慕名而來的。
他除了對本地的教育重視之外,對鄰近的國中小學(諸如義竹、過溝、東石國中…等)也貢獻良多,近幾年每逢六月底的畢業季節,就致贈這些學校的畢業班每班一只手錶或其他紀念品。布袋、新岑國小以前也曾致贈圖書供小朋友閱讀,在社會服務方面,每逢冬令救濟之時,除定額捐贈鎮公所之外,也個別資助本里貧困居民,依其所需,捐出白米、毛毯…等日常必需品,走進其客廳,見其牆上所掛的各類「獎章」,就不難理解其樂善好施的人。
天降伯目前雖已是75高齡,但仍自食其力,從事業餘的地理師工作,有時替人服務,還倒貼車資,值得欣慰的是,教子有方,三位公子目前皆在教育界工作,這在本里依他當年的經濟環境,確實是不簡單的,可說是寒門出孝子,積善之家有餘慶,算是老天爺對他的一份照顧。另外偷偷地告訴各位,他有一種消遣,就是打衛生麻將,雖然年紀不小,但打起麻將來,精神不輸小伙子,整夜不睡,還不覺得累,各位若是玩家庭衛生麻將,萬一臨時三缺一,不要忘了他,隨叫隨到,服務第一。
▲ 天降伯當年將四枚山取名為
「孔子山」,希望鄉里子弟能效法孔子,
在學業上出人頭地。(圖片提供/林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