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鎮農漁鹽之縮影

-新厝仔(下)

文/蕭中黃

 錄自2000年11月1日出刊的布袋嘴文化月刊

 

 

新厝仔亦是鹽村,鹽業發展影響本庄甚大,清道光三年(西元1822年)臺南鹽商吳尚新出資購買民塭設置鹽場百甲(其址為今龍江里布袋鹽場五區),吳氏改良鹽灘,使鹽灘包括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結晶池、滷缸四部分,奠立布袋鹽場之基礎。清朝時期臺灣鹽業以銷制量,鹽灘闢建嚴格受限,日本治臺後,因日本本土四季多雨,產鹽條件較差,於是鼓勵臺民闢建鹽灘,光復前達七千多公頃,各鹽場中以布袋鹽場面積最大,超過一千八百公頃,產鹽量也最大。

日本明治32年(西元1899年)布袋嘴鹽務局成立,大正年間臺灣製鹽會社成立,昭和年間開始在鹽灘內鋪設輕便鐵軌,布袋鹽場縱貫鐵路得美援之助全部完成於民國42年,鹽之遠洋輸出主要靠布袋港(運鹽碼頭位於本庄龍江里,即鹽館溝北岸,其遺址尚存),而陸路輸出則靠新營與布袋之間臺糖鐵路,光復後布袋港小上海時代風光幾年,不久布袋港鹽運出口功能被高雄港取代,鹽外銷運輸依賴臺糖鐵路,再由新營經縱貫鐵路運輸至高雄港輸出。

◎新厝仔火車站是布袋對外交通樞紐

臺糖鐵路與臺鹽鐵路交接於新厝仔,此庄中有布袋火車站,在以前物資貧乏年代裡,公路客運車與私人汽車甚少,鐵路沿線村莊對外交通大都仰賴火車,新營與布袋間火車不僅運鹽,也運漁產、農產(當然也載甘蔗)及其他貨物,鐵路貨運客運業務皆盛,包括布袋嘴、新厝仔、內田、後壁寮、東港、大寮、崩山甚至過溝等地民眾搭乘臺糖五分車至義竹、鹽水或新營等地,或至新營再轉往臺灣南北各地,更有許多子弟就學於新營或鹽水等地學校(蔗農子女就學可免費搭乘臺糖火車),仰賴此線火車而早出晚歸,極盛時期通勤火車車廂一列十餘個,車廂中載滿各校學生,搭乘每日第一班車,早班車發動時之響亮汽笛聲同時兼具鬧鐘功能,常能叫醒新厝仔庄內其他學童「該起床了」,筆者幼時也曾享用此免費鬧鐘,交通資源近便也造就沿線教育水準提升,當然本庄子弟受惠尤多。新厝仔因此車站而為布袋地區對外交通之樞紐,火車站附近店家林立,攤販雲集,農業時代這裡光是鹽業承攬運輸公司(分公司)即有三家,可謂極盛一時。

◎新厝仔走過歷史風華

本庄除布袋火車站之外,另有布袋鹽場辦公室、洗滌鹽工場、鹽具工場、機關車修護場、鹽警大隊(位於今日布袋衛生所處)、鹽業事務所、四區鹽場(屬土盤鹽田,俗稱土埕)、五區鹽場(屬瓦盤鹽田,俗稱磚仔埕)、布袋公學校(布袋國民小學之前身)、小公學校(原日本子弟就讀,光復後先併入布小,多年後拆除),這些資源提供庄民許多就業機會。本庄有布袋鹽場員工及鹽警宿舍五處,其中二處為有規模之眷村,一處為兵營宿舍(該址為清朝時兵營所在,俗稱兵仔營)、一處為南日宿舍(南日為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之簡稱),這二處宿舍當時規劃完善,公共設施齊全,綠意盎然,是布袋地區以前高級住宅區。這些宿舍早期住日本人,後來住外省人,皆與庄內民眾形成不同世界,但也顯示本庄多樣特色。

此外,鹽工住宅有三處,乃布袋鹽場為照顧鹽工陸續興建而成。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曾經設廠在園仔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將鹽副產品製造成軍需產品(包括毒氣),工廠巨大紅色煙囪遺蹟尚存。在新厝仔沿著省道臺十七線便可看到上述種種建築物、景觀及遺址,也足以證明與布袋鹽場關係最密切的村莊正是「新厝仔」,日後臺鹽公司若願在本鎮設立鹽業博物館,則新厝仔當然是最佳地點。

隨著大環境改變,新厝仔改變甚大,農田逐漸消失,養殖業走過高峰,鹽業萎縮,鹽工凋零,火車停開,車站拆除,鹽警隊解散,店家減少,人口外流嚴重…,也許極盛景象僅成回憶,也許隨著臺鹽公司轉型及廣大鹽灘地開發將帶來本地發展第二春,時局如何變化且拭目以待。

 

20150826-1

 

     日本時代,出征的男子在新厝仔火車站的

 旗海中,告別了故鄉。(圖片提供:蔡中昆)

 

20150826-2  

 

     這座造形奇特的紅磚高塔,是日據

 末年生產火藥原料的「南化」遺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袋嘴文化月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